Search

[借、送的分別]

好文推介,為何孩子總是不肯分享?人家孩子拿了他的玩具,他視這...

  • Share this:

[借、送的分別]

好文推介,為何孩子總是不肯分享?人家孩子拿了他的玩具,他視這行為是「搶」(儘管人家詢問過他)?為何「借」了的東西要「還」,不能帶回家?下面有答案💡

問題放大鏡
爸媽能尊重孩子的所有權,孩子就會對他所擁有的東西發展出安全感,不會害怕別人來搶,同時也能學會尊重別人的所有權。這個年紀的孩子,思考方式還是以自我為中心,以自己的角度來看待事物,大部分的孩子對於「你的」、「我的」或「他的」的概念仍不清楚,也不瞭解「給」與「借」的差異。

當孩子開始發展所有權的概念時,父母可以從辨認個人擁有的東西開始教導他。爸媽要教孩子尊重個人的所有權的同時,必須先讓孩子體會到「他的所有權」是受到家人尊重的。如果要使用孩子的東西時,需詢問孩子:「你的蠟筆可不可以借媽媽一下?」不論吃的、玩的或用的東西,大人如果都能養成習慣,用這樣的態度對待孩子,孩子也就自然而然會模仿。

有的人或許會認為,這樣做太過於小題大做。東西是我花錢買的,我要使用,還得經過孩子的同意?其實,這樣的互動,是在教導孩子什麼是所有權,當父母讓孩子有機會從他個人的角度來了解所有權的界定在那裡時,他才能體該會如何行使個人的所有權,也會尊重別人的所有權。

愛的叮嚀
在日常生活中,孩子有許多機會可以練習掌握個人的所有權。只是6歲前的孩子對所有權的行使沒有彈性,要不就完全不肯給,要不就是全給了別人,常常過猶不及。他們無法了解,借出去的東西會再還回來;給出去的,就沒有了。例如,一包餅乾拿出來分給大家吃,吃完了就沒有了。而玩具則可以讓大家輪流玩,只要不弄壞,可以玩很久。這兩種狀況在生活中常交替出現,孩子可能會感到很困惑,為什麼有時候我的東西可以再拿回來,又為什麼有的東西就不見了?真正了解所有權的意義,必須要等到7∼8 歲的年紀。這過程中,您可以…

幫助孩子理解「給」與「借」的不同
基本上親子之間如互相信任,無論發生什麼事,孩子都敢於表達,父母可及時引導他做正確的處理,比如說:丟掉東西的小朋友一定很難過,我們一起送還人家。或者教導孩子向別人借東西一定要告訴對方,且得到許可。

了解孩子拿別人東西的動機
孩子帶回同學的東西或學校的東西,是有意還是不小心?是因為需求不滿足?或是最近生活中有新的壓力,使孩子情緒不安?了解原因之後,才能然後才針對原因處理。

建立孩子的好楷模
生活上的一些細節、習慣,大人也要隨時注意,以身作則地養成尊重孩子物權的習慣,例如︰拿取孩子的東西,先要徵得他的同意。此外,養成物品用畢就物歸原處的習慣,也是一種對物權的尊重。

由於年齡及發展的關係,孩子常常無法克服「想立即得到滿足」的慾望,他們也不太瞭解「私有財產」的意義,更沒有「尊重財產權」的概念。他們對自己的行為與情緒尚無法掌控,需要大人一再地提醒、叮嚀。正向的愛、瞭解與尊重,可以導正孩子的行為,指責、打罵,很有可能會讓孩子原本無心的行為變成根深蒂固的壞習慣。充份的愛,能消弭孩子不好的行為,多愛孩子一些,多瞭解他們一些,這樣,孩子才能快快樂樂地成長!

資料來源:奇蜜育兒報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蝸牛媽媽主張不功利、不急躁、不揠苗助長的慢教育,定時分享慢吞吞的育兒心得,也歡迎同路人交流互相砥礪!
View all posts